A+ A-

五代人一个多世纪的坚守

来源:潍坊新闻网   发布时间:2020-08-10 10:04:14

        寿光城区繁华商业街一隅,有一个名为“积善堂”的理疗门店,它看上去太不起眼,门口的牌匾不过半米多长,门口很窄,两个人同时过都紧张。就是这样一个地方,却承载着五代人一个多世纪的坚守—从清末年间到今天,“积善堂”火罐疗法薪火相传,仁心良术造福无数病患,历经岁月激荡,散发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,并以这样的沧桑与厚重,与寿光的怀师拳、扒谷制作技艺等一起,成功入选潍坊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        7月25日上午10时,当记者走进“积善堂”时,第四代传人、火罐理疗师张素芳正在给患者拔火罐,还有几个人在后面排队,她的丈夫贾洪波也是理疗师,从他递过来的寿光市文化部门整理申报“非遗”的材料上,记者看到了“积善堂”火罐疗法的演进脉络:“清朝咸丰年间,寿光老中医张秀闻传于张洪儒、张洪儒传于张振华,张振华传于张素芳、贾洪波,张素芳、贾洪波夫妇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贾明。张氏祖上张秀闻因经常救济乡邻,行善积德,堂号因此创立。其火罐疗法治疗效果明显,被广大患者称为“神罐”。“

        作为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祖传手艺,“积善堂“火罐疗法与一般火罐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?面对记者的问题,张素芳忙里偷闲,跟记者聊了几句。她说,现在的火罐材质和拔罐方式多种多样,比如有的用酒精点火,他们用的是传统的陶火罐和棉絮点火治疗。有的人以为火罐就是简单的点火、扣罐、拔罐的过程,实际上从力度、火候、手法上,对火罐理疗师都有着极高要求。“扣不好马上就能烧破皮,必须熟练,根据患者的体质,时间等掌握火候,上年纪的人不适宜拔罐子。”贾洪波插话说。

        与传统的拔火罐不同,“积善堂”用祖传秘方配制的膏药配合火罐一起施治。记者采访的时候,在寿光城区居住的夏培智刚拔过火罐、贴上膏药后,准备回家,听说记者采访,他主动当起了采访对象。“我腰椎不好,到许多医院看过,也做过针炙、吃过不少药,效果都不理想。今年经两个朋友介绍,我来这里试试,开始不显著,从第四次开始,感觉越来越好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积善堂”客厅的西墙壁上,一幅“神罐“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,但装裱略显陈旧。这是十多年前,寿光一位名叫孙春常的退休教师送给张素芳的父亲张振华的。“那年父亲还在世,孙老师来拔罐子,康复后他写了这幅作品送给父亲。后来张老师到青岛养老,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病号过来呢。”张素芳娓娓道出了背后的来龙去脉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百多年间,与“积善堂”火罐疗法一同流芳的,还有张家的医德与家训。张素芳说:“我父亲去年去世的,他在的时候,一直跟我们说,给病人治病时,就当病长在自己身上,这样才能用百分之百的努力,才能对得起患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岳父进入老年后,依然不辞辛苦,坚持坐诊行医,他跟我说,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!”贾洪波也深情追忆岳父张振华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贾洪波夫妇接受采访或给病人拔罐子的时候,他们的儿子贾明一直默默守在身旁。这是一位从大学中医专业毕业不久的小伙子,他告别城市的喧嚣,没像同龄人那样走新潮的创业路子,而是回到小县城,与父母亲一起悬壶济世,成为第五代传人。“我对姥爷印象深刻,他从小教育我如何做事做人,给我树立了榜样。我立志从医,把家族的老手艺传承下去。”贾明告诉记者。

        记者 孙希明 通讯员 刘培杰 王凤鸾

责任编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