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+ A-

林徽因与青州|远眺云门留下遗憾

来源:潍坊晚报   发布时间:2021-08-18 14:10:25


青州云门山的石窟造像


云门山右肋侍菩萨造像,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。

  云门山的石窟造像,是隋代雕像的精品,然而因途中经常有土匪出没、抢劫,当局极力劝阻,所以青州十景之一的“云洞天开”,林徽因只能远眺了一下。无缘面见造像,这成为她此行的憾事。

  当局极力劝阻无缘云门雕像

  对于建筑,林徽因有着敏锐的感受。登临佛塔,她会觉得西方的教堂里,那种穹窿会让人离上帝很近。而塔上远眺,佛却与人越来越远了。这或远或近的感觉,就如同林徽因一行人登上了南阳城北门城墙,面向西南怅然遥望的时候,可以看到几里之外的云窟,那里是青州十景之一的“云洞天开”,但也只能是远眺一下了,云门山的隋代雕像,林徽因是无缘亲自面见了。

  他们原计划还要调查益都云门摩崖雕像。云门雕像是隋代雕像的精品,但已破坏得很厉害,同时途中经常有土匪出没、抢劫。益都当局极力劝阻,他们也就只好作罢。

  此后,青州市有关部门惊喜地收集到了梁思成的几幅照片,照片上写着:1936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拍摄的云门山窟像;1936年梁思成先生拍摄驼山石窟像。这证实了梁思成登上了云驼这一经历。其间,从当局极力劝阻,到梁思成终于还是登临,有过什么故事,没人知晓。究竟是几人上了山,林徽因为何没有去成,也是未知。

  齐鲁之行,也在冲刷着林徽因浪漫的想象。林徽因看到了益都的美景,短暂的喜悦后是一些失落。“尤其是这几天在建筑方面非常失望,所谒大寺庙不是全是垃圾,便是已代以清末简陋的不相干房子,还刷着蓝白色的‘天下为公’及其他,变成机关及学校。”

  她是来看建筑的,而任意的改建和纷乱的时局,已经改变了古建筑的原貌,或者让很多的古建已经不复存在。临淄的庙统统毁光,云门雕像损害严重。文庙街上的府文庙荒废了,徒留了残墙败瓦,后院成了国术馆,前面成了污秽的马厩。但是,幸好有文字留下了记载,林徽因对云门造像是有过关注和研究的。

  《平郊建筑杂录》中,林徽因比较几处石刻的风格:“山东青州云门山,山西天龙山,河南龙门,都有不少的石刻。这些相距千里的约略同时的遗作,都有几个或许多共同之点,而绝非天宁寺塔像所有。近来有人竟说塔中造像含有犍陀罗风,其实隋代石刻,虽在中国佛教美术中算是较早期的作品,但已将南北朝时所含的犍陀罗风味摆脱得一干二净,而自成一种淳朴古拙的气息。而天宁寺塔上更是绝没有犍陀罗风味的。”

  在比较中,林徽因把云门山石窟和天龙山石刻、龙门石窟相提并论,归于一种风格,同时把云门山放在第一位,说明了云门石刻在林徽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。那是诗意画意建筑意俱在的。林徽因夫妇踏遍青山,走遍乡野。途中林徽因一边考察,一边关注老物件,一处山村的古戏台、一方乡村秀才的砚台、一个陶土罐,都会令她心动。看到小的爱不释手的就买下来,大的就要求梁思成拍照。云门山和驼山石窟造像,林徽因没有去现场,梁思成自然领会她的心思,拍下照片,给她研究揣摩的依据。

  以上的种种遗憾,让人叹息。

  匆匆返回北平一家流离失所

  1936年,他们沿胶济铁路考察,青青未了,意盎然。

  1937年,他们沿胶济铁路流亡,家国破碎,鸟惊心。

  1937年7月12日,林徽因一行到山西代县,得知发生了“卢沟桥事变”,匆匆返回北平。8月,林徽因一家在战乱中踏上了流亡之路,他们从天津乘船去烟台,从济南乘火车南下抵达长沙。11月,日机轰炸长沙,林徽因一家险些丧生于炮火。1938年初,流落到昆明。1939年年初,因为日机轰炸,林徽因一家搬到昆明郊区龙泉镇麦地村。1940年初冬入川,住在李庄镇。

  整个抗战期间,林徽因一家流离失所,漂泊在凄风冷雨中。

  1941年春,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在对日作战中身亡。“中国还要上前,黑夜在等天亮……你们给的真多,都为了谁?你相信,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,比自己要紧;那不朽中国的历史,还需要在世上永久。”林徽因后来发表了《哭三弟恒》。

  1946年7月,她返回北平时,孩子还在北戴河度假。林徽因在给子女的信中,流露了她对于抗战的坚定信念。在信中她跟梁再冰说:“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,我们都愿意打仗,到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,我们就守在北平,等到打胜了仗再说。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,什么都不怕,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。妈妈同爹爹都在北平,不怕打仗,更不怕日本人。”

  林徽因对于民族建筑遗产的关照,转为对民族生存命运的关注。陇海全线的激战让她兴奋,她说过想在陕西随军。

  我们怎么来了解林徽因的这一份心思?她曾经积极地鼓动梁思成,完成《中国建筑史》的写作,当时可见的中国建筑史竟然是出于日本人的笔下。这还不算什么,图书的插图,中国的古建前面是日军,耀武扬威地手持着军刀。林徽因怒了。在英美留学时,他们就萌生了一个愿望,自己执笔编写《中国建筑史》,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建筑史。多少年来,走城乡,收集资料,这一份写作早就开始了。

  幼年时的林徽因,站在大嘉山南麓李纲的墓前,南宋的滚滚红尘萦绕在心头,救国杀敌的声音在耳畔响起,父亲正在身边,肃立的身姿让她也不禁肃然起来。林徽因父亲离世后,梁启超挥笔写信给儿子梁思成,无意间勉励了林徽因:“她要鼓起勇气,发挥她的天才,完成她的学问,将来与你共同努力,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,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好孩子。”

  ◎相关链接

  痛心祖国受辱盼望抗战胜利

  费慰梅,美国人,著名汉学家,是研究中国艺术和建筑的美国学者,美国汉学大师费正清的夫人,曾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。费慰梅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好友。

  林徽因最为心痛的是祖国的沦陷和外族的欺侮。她曾经对费慰梅夫妇说过:“今秋的野餐和骑马,使整个世界对我来说都变了,想一想假如没有这一切,我怎么能够经得住我们频繁的民族危机所带来的所有的激动、慌乱和忧郁!出了西华门,只是日本人和他们的猎物。所以那骑马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。”一身骑马装的她,扬鞭策马那一瞬,简直是变了一个人,身边掠过小径、无边的平原、银色的树枝、静静的寺院。人们抱着自豪感跨越小桥。这一刻,她像一个出塞的将军。

  1942年11月,费正清看望林徽因。林徽因的病容令人心疼,屋里的资料却堆成了山。费正清说:“林,我已经明白了,你的事业在中国,你的根就在中国。”这一代知识分子,真的是一种不可移植的植物。他们,离不了故乡的土壤啊!

  林徽因曾写信给费慰梅:“正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,长期以来我看到它遭受这样那样的罹难,心如刀割。”在林徽因心底,祖国的受难,就是自己的受难。她一心盼望着的,是抗战胜利这个最大的“胜利日”。

  日本投降后,林徽因来到茶馆,以茶代酒欢庆。梁思成回来后,林徽因买酒两人又痛饮了几杯。

责任编辑:李倩